北宋大儒张载与他的《横渠四句》
图片
张载(1020-1077),字子厚,世称'横渠先生',北宋著名思想家、教育家,理学奠基人之一,关学创始人。他提出的'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'四句话,被现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为'横渠四句',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精神追求的至高境界。这短短22个字,凝聚了儒家思想的精髓,体现了士大夫的使命担当,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,对现代人的理想塑造和价值观培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。
【张载生平与思想形成】
张载出生于长安(今西安),其名取自《周易·坤卦》'厚德载物'之意。少年时期,他喜谈兵法,曾欲组织民团收复被西夏侵占的失地。21岁时,他带着《边议九条》拜见范仲淹,范仲淹却劝他:'儒者自有名教,何事于兵?'并赠予《中庸》勉励他钻研儒学。这一转折点使张载从尚武转向治学,经过十余年苦读,他贯通儒、佛、道三家,最终回归儒家,建立起独特的关学体系。
张载38岁中进士,历任云岩县令、崇文院校书等职。在云岩县任职期间,他推行德政,重视教化,每月初一召集乡里老人聚会,询问民间疾苦,传播道德教化。面对王安石变法,他虽赞同改革但反对激进做法,最终辞官回乡,在横渠镇讲学著述,带领学生实践井田制,恢复古礼。熙宁十年(1077年),58岁的张载病逝于返家途中,临终时身边仅有一外甥,学生们筹资才得以安葬这位终身清贫的大儒。
《横渠四句》的深刻内涵
'横渠四句'虽简短,却包含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和士人的崇高理想:
'为天地立心'强调人在宇宙中的主体地位。张载认为'天无心,心都在人之心',人应当为社会确立以仁为核心的价值体系,树立道德榜样,倡导公平正义,培养善良同情心。这启示现代人:在物质丰富的今天,我们更需重建精神家园,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和社会。
'为生民立命'源自孟子思想,要求关注人民福祉。张载主张不仅要保障民众基本生存,更要通过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。这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是:发展经济的同时,必须重视人的精神成长和全面发展,让每个人都能安身立命,实现人生价值。
'为往圣继绝学'体现了文化传承的责任。张载深感北宋时期儒学衰微,于是系统阐释儒家经典,创立关学,使儒学得以复兴。在全球化时代,我们同样需要珍视传统文化精髓,在继承中创新,使中华文明永续发展。
'为万世开太平'是儒家的终极政治理想。张载年轻时关注边防,为官时救济灾民,晚年仍实践井田制,体现了他经世致用的追求。这提醒我们:个人理想应与人类命运相连,为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。
张载及其'横渠四句'对现代人具有多重启示:
首先,它唤醒了知识分子的使命意识。从文天祥到黄宗羲,再到抗战时期的仁人志士,无数人将这四句话作为人生信条。在当代,各行业精英都应秉持这种担当精神,将个人发展融入社会进步。
其次,它提供了价值引领。在价值多元的今天,'横渠四句'所蕴含的仁爱、责任、传承与和平理念,恰是治疗社会浮躁、功利的一剂良方。它教导我们超越个人得失,追求更高远的人生境界。
再次,它示范了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。张载不仅著书立说,更亲身实践井田制、兴修水利。这提醒我们:理想必须付诸行动,哪怕只能'验之一乡',也要尽力而为。
最后,它展现了文化自信的力量。张载在佛道盛行的时代坚守儒学,终成一家之言。这启示我们:面对全球化浪潮,既要开放包容,也要坚守文化主体性,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。
张载一生清贫,却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。'横渠四句'穿越千年,依然闪耀着智慧光芒,指引着现代人构建更有意义的人生。它告诉我们:真正的成功不在于拥有多少,而在于奉献多少;不在于一时显达,而在于万世流芳。在这个变革的时代,我们更需要从这样的传统智慧中汲取力量,以'民胞物与'的胸怀,'为万世开太平'的抱负,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